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信息正文

    民族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2-06-13 信息来源:西藏民族大学招生网 浏览次数:40684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是一个以科研为主、兼顾教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院,现有教职工47,其中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9人。教师中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有21人,在读博士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职工占职工总数的95%。教师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人选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文化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咨询专家1人,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

     

    一、学院领导班子

    党委副书记、院长:索南才让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周爱玲(主持党务工作)

    副院长:朱玉福

    二、专业情况和人才培养

    目前开设有民族学、历史学(师范)、文物与博物馆学三个本科专业和民族学专业下设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方向;拥有民族学和中国史两个硕士一级学科,一级学科民族学下设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两个二级学科硕士专业,中国史下设专门史、历史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三个硕士专业。截至目前,累计培养本科生1000多人,硕士研究生300多人,共有30多名硕士研究生考取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三、科研情况

    民族研究院科研工作成绩显著。2010年以来,全院教师共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70多项,项目总金额达600多万元,其中参与国家重大项目2项,主持国家级项目10多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0多项;主持校级项目40多项。近年来,我院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各类著作40多部;获得各类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

    四、办学特色和优势

    (一)研究生教育成效显著

    我院坚持以科研为主、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宗旨,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积极鼓励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通过举办学术论坛等形式吸引学生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使研究生养成了积极好学、潜心学术的学习风气。经过长期积累,研究生在学术修养和科研能力上均居全校前列,累计发表文章300多篇,有1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多人提交的论文在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论坛、学校研究生学术论坛上获奖。此外,我院还以重点学科经费资助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先后资助10余项,其中集体项目5项、个人项目11项,使学生掌握了实施科研项目的技巧,不断在各自专业学科领域开拓创新。

    (二)本科生田野调查训练特色鲜明、独树一帜

    我院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努力培养理论和实践俱佳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各专业特点,任课教师在加强理论课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与陕西、西藏和甘肃的十几个教学实践基地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学生前去考察实习,为学生提供深入接触社会的机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长了才干。以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为例,2011年来,我院本科生共主持国家级、自治区和校级创新项目21项(112项,125项,136项,148项,158项)。

    我院特别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田野调查技能的训练,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克服各种困难,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多年的积累,我院师生在学校周边开辟出了民院十字劳动力市场、旧货市场、新兴北路夜市等田野调查训练场所,使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掌握调查方法和技巧。20137月,在甘肃省夏河县建成西藏民族学院民族学专业实习基地并投入使用。2013——2015年,我院组建的调查队先后在甘肃省夏河县、西藏日喀则开展了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受到《今日中国》和中国西藏网的报道,发表调查报告7篇,拍摄纪录片6部,其中,《拉卜楞农牧人家》荣获甘肃省第四届大学生DV创作大赛优秀奖,《行走日喀则》荣获贵州省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高校单元二等奖并包揽了微电影策划、摄影、创作、后期制作等诸多一等奖奖项。

    经过长期的田野调查训练,我院成功实现了多专业合作调查,打造出一支应用实践型调查团队,形成了老师带硕士生、硕士生带本科生、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田野调查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依托对口支援高校,全方位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

    为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实现多元化办学目标,依托对口支援高校,开展“1+1+2”的联合培养模式。我院从2013年开始,每年从民族学、文博专业本科生中各选拔10名学生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他们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课堂上积极发言,参加各种活动,表现良好,没有出现挂科现象,得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师真诚、热情、踏实、好学的评语。此外,每年选拔2名历史师范专业学生到华东师范大学交流学习。通过与对口支援高校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培养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

    (四)创办西藏高校首份学生杂志,为学生提供广阔舞台

    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的特点,我院从2010年建院伊始创办了《笃学》杂志,编辑部人员均由学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办刊,面向全校征稿,突出学术性,强调可读性和新颖性。截至目前,共发行11期,每期出版300册,向全校师生发放,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使这份杂志成为西藏自治区高校中第一份由学生自主创办的期刊。

     

    五、发展思路

    (一)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我院将不断适当调整培养方案,适当增加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力度,使学生的就业更加多元。

    (二)继续加强田野调查点建设,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我院将继续加大田野调查点建设力度,争取在西藏建设两个田野调查点,使全院学生都有机会开展田野调查训练,多出调查成果,使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掌握实用的操作技能,逐步形成“以我为主、借助外援、强化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将田野调查训练打造成我院办学亮点,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为西藏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三)提升对口支援高校联合培养生层次

    我院将与对口支援高校继续协商,把研究生教学纳入到联合培养工作中,使厦门大学、西北大学、成为我校继中山大学之后的联合培养生对口支援高校。

    (四)强化校地合作,拓展科研发展空间

    我院将充分发挥现有藏学、民族学优势,不断加强与西藏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合作,鼓励教师多承担横向项目,并加快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速度。

     

    民族学

    培养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学位 历史学学士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社会、面向西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具备系统的民族学理论与现代管理科学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教事业、新闻出版、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团体从事管理、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有:民族学通论、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志、世界民族志、宗教学、社会学概论、人类学史、文化人类学、民族伦理学、民族经济学等课程。

     

    历史学

    培养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学位 历史学学士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系统的历史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教事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团体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人才。主干课程:历史文献学、历史科学概论、自然科学基础、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当代史等。